最两体育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场外资讯

文章内容

奥运会队员背后的经历是什么_奥运会队员背后的经历

tamoadmin 2024-07-15
1.奥运健儿有哪些故事?2.我要一篇奥运冠军成长的励志故事的资料3.奥运人物背后的故事4.中国运动员努力拼搏的故事5.田佳的个人经历6.奥运会冠军殷剑成功的背后

1.奥运健儿有哪些故事?

2.我要一篇奥运冠军成长的励志故事的资料

3.奥运人物背后的故事

4.中国运动员努力拼搏的故事

5.田佳的个人经历

6.奥运会冠军殷剑成功的背后,经历了多少忍辱负重的艰苦训练

7.王义夫为了获得金牌背后感人的成长故事

8.奥运冠军背后的艰辛故事

9.中国奥运英雄故事

奥运健儿有哪些故事?

奥运会队员背后的经历是什么_奥运会队员背后的经历

最心酸的瞬间 19日北京奥运会男子举重105公斤以上级的颁奖仪式上演了感人的一幕:该项目冠军、德国选手马施泰纳把亡妻苏珊的照片和奥运金牌高高举起,让人们不仅看到一个强壮的大力士,还深深感受到他对妻子深深的爱。这位德国大力士在比赛最后阶段上演大逆转,用一枚沉甸甸的奥运金牌来祭奠亡故的妻子,此情此景令人不禁潸然泪下,成为北京奥运会上感人至深的一幕。去年7月的一起夺去了施泰纳妻子苏珊的生命,从此施泰纳就一直随身带着苏珊的照片,高强度的艰苦训练就成为施泰纳摆脱痛苦思念折磨的唯一途径。26岁的施泰纳在夺金后激动地表示,他的亡妻苏珊在比赛中一直陪伴着他,给予他夺金的勇气。他说:“我所有的期盼就是苏珊在今天可以看到我的成功。我不是一个迷信的人,但我可以肯定的是,苏珊在注视着我,她在我的心里,给予我勇气和力量。这是一场献给苏珊的胜利。”马施泰纳夺得的这枚奥运金牌不仅是德国16年来获得的第一枚奥运举重金牌,更证明了爱能创造奇迹。 最坚强的瞬间 她用一只手臂做到了常人用两只手都很难做到的事情。她的名字叫娜塔莉娅?帕蒂卡,一个天生右下臂残疾的坚强姑娘,一个被誉为为乒乓球而生的波兰“维纳斯”。13日是帕蒂卡在本届奥运会的首次高调“出镜”,她代表波兰队与中国香港队进行女团小组赛的第一轮比赛,虽然最终以微弱分差惜败。但比赛中,这位独臂女侠还是赢得了全场的尊敬和掌声。在波兰排名第三、世界排名第147位的帕蒂卡,从7岁起就迷上了乒乓球,11岁参加残奥会,15岁赢得2004年雅典残奥会乒乓球冠军。今年她还在世乒赛首轮小组赛中打败了世界排名第六的新加坡名将李佳薇,证明了自己的实力。虽然帕蒂卡最终没有取得本届奥运会女单的入场券,但她却得以代表波兰乒乓球女队参加女团比赛,同时也力求在残奥会上捍卫金牌。作为残疾运动员,帕蒂卡用别样的美丽诠释着体育运动的真谛,也感动着世人。 最委屈的瞬间 北京奥运会男子10米气在北京射击馆进行,卫冕冠军朱启南在决赛中慢热,而宾德拉决赛中发挥出色,他后来居上以700.5环的成绩夺取金牌,朱启南依靠最后一枪逆转获得银牌。这是最近三届奥运会以来,中国首次丢失这枚金牌。在颁奖仪式上,出现了感人的一幕。亚军得主中国射击队员朱启南不禁失声痛哭,内心亦喜亦忧之情完全释放出来 。 最深情的瞬间 马修埃蒙斯把头深埋在妻子怀里,没有人看到这一刻他是否落泪。从雅典到北京,这一枪原本能击碎四年的噩梦,这一枪原本能成就一对奥运金牌夫妻,这一枪原本能写下一个童话般的结局。但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和四年前一样,卡捷琳娜坐在看台上给捷克电视台当解说嘉宾;马特站在男子50米三姿的决赛2号靶位上;4.4的数字出现在显示屏上,冰冻了卡捷琳娜的脸,她张着嘴巴,眼睛一眨不眨,愣了好几秒钟,然后冲下看台,把丈夫拥入怀里,在他耳边轻轻地说:“命中注定还不是时候。” 最悲壮的瞬间 8月18日,刘翔在北京奥运会男子110米栏第一轮比赛中,因伤退出比赛,他失去了他的北京奥运会。无数关注刘翔的中国网民得知刘翔退赛的消息后,互联网上顿时沸腾了。短短一个小时,毫无思想准备的网民们从震惊、疑惑转为遗憾、理解。他们在为刘翔因伤退场感到惋惜的同时,更多的是对他努力与伤病作斗争、坚持到最后一刻的精神表示钦佩和支持。在事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孙海平泪洒现场,让关心和支持这对师徒俩的网民们心酸不已。“刘翔挺住!国人不哭!”“刘翔,好好养伤!”“刘翔,依然是英雄!”这是中国人的心声。他曾经给国人带来了无数的感动,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会再一次站上跑道,依然给中国人带来感动。 最震撼的瞬间 8月20日,在刚刚结束的奥运会女子游泳10公里马拉松比赛中,来自南非的独腿女侠纳塔莉-杜托伊特没能获得奖牌,也没能跻身前十名,但是所有人都对她表示钦佩。在比赛中,一共有25名运动员参加,除了一名智利选手没能完成比赛之外,纳塔莉在24名运动员中以落后冠军、俄罗斯选手拉里莎-伊利琴科1分22秒2的成绩排名第16,领先第24名12分8秒2之多,让很多健全的运动员以及现场观众惊叹不已。更让大家惊奇的是,她在下水之前将肢去掉,几乎用一条右腿游完10公里。 最的瞬间 百年奥运第一人,17日在水立方中诞生。美国“飞鱼”菲尔普斯在男子四乘一百米混合泳接力决赛上,完美地完成了他的“八金之旅”,其中更在比赛中勇破七项世界纪录和一项奥运会纪录。同时,他还创下了从第一个项目游到最后一个项目的纪录。“唯一”的菲尔普斯,三十六年后刷新了奥运会个人最高纪录,同时也书写了北京奥运会上最动人的。现年二十三岁的他极可能三度出征,挑战伦敦奥运会,下一个目标也许是超越拉提尼娜保持的奥运十八面奖牌纪录。无论将来的奥运征程如何,“神童”已经在北京的“水立方”写下了属于自己的,一路走来所经历训练艰辛此时看来都是值得的,在他举起第八金的那一刻,世界为之感动、欢呼。 你自己看看把

我要一篇奥运冠军成长的励志故事的资料

基本资料

[编辑本段]

姓名:龙清泉

性别:男

籍贯:湖南省湘西自治州龙山县

出生日期:1990.12.3

身高:1.56米

体重:56公斤

项目:举重

民族:苗族

成长经历

[编辑本段]

龙清泉自幼活泼好动,爱好体育,很小就被选入龙山县体校进行学习,1999年,龙清泉9岁,被湘西州体校教练甘智悦看中,走进了湘西自治州体校的举重馆。2002年湖南省第九届运动会上,小清泉获男子丙组38公斤级冠军;2006年全省第十届运动会上,他以优异成绩夺得了男子乙组52公斤级冠军。

2006年,在州体校举重队练了7年举重后,16岁的龙清泉顺利进入了湖南省队。入省队不久,他在2007年10月底参加全国第六届城市运动会时,因为背上思想包袱束缚了自己,导致三次抓举失败,早早退出了男子56公斤级冠军的争夺。赛后,小清泉没有气馁,而是重新总结了比赛,教练也在不断地给他安慰和鼓励,让他甩掉了思想包袱。

4月20日,2008年全国男子举重锦标赛暨北京奥运选拔赛在福建省泉州市举行。男子举重全锦赛暨奥运选拔赛56公斤级决赛中,龙清泉爆冷战胜呼声最高的广西名将李争夺冠,让力争北京奥运会该项目金牌的中国举重队又多了一分底气。在8月的奥运会56公斤级比赛中,龙清泉表现出色,一举夺冠。现在龙清泉在国家队进行训练,一颗未来的奥运新星正在冉冉升起。

主要战绩

[编辑本段]

2007年全国冠军赛冠军,总成绩286公斤。

2008年全国锦标赛抓举亚军、挺举冠军、总成绩冠军。

2008年北京第29届奥运会56公斤级冠军,最终以抓举132公斤,挺举160公斤,总成绩292公斤,为中国队争得该届奥运会第六金。

赛前状态

[编辑本段]

赛前唱低调

一直在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封闭训练的中国举重队,直到住进奥运村后,才“赏脸”来到北航体育馆训练,不过中国队并没有刻意上强度,而是狠抓动作细节,毕竟队员的绝对实力教练心中有数。

对于龙清泉,男队总教练陈文斌并没有表现得过于乐观,他甚至低调地表示,“龙清泉在这个项目上并没有足够的夺冠实力”。陈文斌认为,在男子56公斤级这个项目上,朝鲜队的车金哲、越南选手黄英俊和印尼人易拉万,龙清泉与他们相比,并不具备明显的优势,一切还得看临场发挥。在陈文斌提到的三大对手中,车金哲大赛经验丰富、试举成功率高,属于稳健型的运动员,越南选手黄英俊爆发力惊人,但发挥不够稳定。1989年出生的易拉万则和龙清泉同样是冲劲十足。

“没有经验”或成优势

谈到临场发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大赛经验的问题,毫无疑问,在这方面,龙清泉要吃亏不少。但实际上,赛场上的龙清泉属于比较“自我”的类型,特别是对对手不甚了解的情况下,以我为主的战术很可能帮助龙清泉正常发挥甚至超常发挥。从另一方面而言,作为新人的龙清泉,对于对手也是一个迷,至少在“知名度”上,龙清泉具备了一匹黑马的条件——深藏暗处。

从龙清泉的报名成绩来看,290公斤的成绩在所有选手中排名第二,仅次于越南选手黄英俊。不过对手的报名成绩是否接近真实水平,还有待考证。一方面对龙清泉夺冠不盲目乐观,另一方面陈文斌日前又曾大胆估计,“我认为主要对手的水平都不会超过290公斤”。这是否意味着如果龙清泉能发挥出固有实力,举起290公斤,就有望获得这枚金牌?人们不妨等待10日晚的悬念揭晓。

夺冠猜想

[编辑本段]

举重队奥运名单的出炉曾经是前些日子中中国代表队里最受人关注的。中国举重这个金牌大户,名将的意外落马,奥运首金之争最后时刻的人员数次更迭似乎在奥运会开始之前就充满着悬疑和戏剧的色彩。总的来说,大家的注意力都放在了男女各一个级别上面。69公斤级和48公斤级。但是,却有一个意外是大家都并不过多去关注的。这个小孩子,首次入选国家集训队不过3个月就凭借自己的实力,战胜了之前被外界一至看好的李争。从而获得了第一个代表国家站到北航举重馆的中国男儿,这一天,龙清泉也不过18岁。

小龙在队里年级最小,又最爱笑,所以就算是平时不言不语的廖辉看到他,都忍不住要去逗逗他。廖辉曾经说:“别人都比我大,就他小,我只能”欺负”他了。”这时,小龙也只是笑笑,然后双手做出抹眼泪的动作,进行“抗议”。这个全队最小的运动员成为了大家心中都要关怀的小老弟。

但是小龙却有着大志向,“举出世界,举出未来”是这个17岁小孩的qq签名。这个签名他从入选奥运名单之前和之后都一直没有更改过。平时训练的小龙也绝不像场下的他,严肃,一丝不苟的完成教练交给的任务,把每一个要求的重量举过头顶。这种近乎于不同人的反差,就体现在了一个还算是小孩子的身上。专管龙清泉的胡教练曾经这样说“这个孩子你每天看到他,他都在进步。”从4月份凭借体重优势战胜李争,到8月份凭借总实力出战奥运会,4个月中的100多天,小龙的进步,让举重队上下感觉到了这个孩子的能力和潜质。

对于不到18岁就参加奥运会的内心体会,小龙的双面个性又表现了出来。“在训练的时候,我不会过多的去想奥运会,夺金牌什么的。因为我要安心训练,可训练结束以后,有时候躺在床上,突然想到自己能够参加北京奥运会心里还是特别的兴奋。”

龙清泉,这个自称小龙的人,他心里知道,在北京奥运会上,要让大家看到,这条虽然小,但却是真真正正的。

奥运冠军

[编辑本段]

北京时间8月10日 北京奥运会举重比赛男子56公斤级比赛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体育馆落幕,我国18岁小将龙清泉不负众望,为中国军团赢得了第六枚金牌,这也是男子举重比赛产生的第一枚金牌。

从赛前的报名成绩来看,龙清泉抓举125kg,挺举155kg,总重量280kg,具有一定的冲金实力。上半场抓举比赛格外激烈,随着中华台北选手杨景翊的登场,高手之间的竞争正式展开。杨景翊、印尼选手伊拉万和我国小将龙清泉三个人的开把重量都是125kg,三人同样成功地完成了这一重量。来自越南的黄英俊第一次试举126kg也轻松过关,接下来最后登场的朝鲜选手车进喆将开把重量下调了2kg至128kg,但是首次试举却未能将杠铃举过头顶。

第二次试举龙清泉、伊拉万和黄英俊都选择了130kg,但是两名外国选手都没能完成这一重量,只有龙清泉成功举起了杠铃,全场一片欢呼声。此前朝鲜人车进喆两次试举未成功,最终抓举成绩为128kg。因此第三次试举可以增加重量的只有龙清泉一人,他成功举起了132kg的杠铃,暂列抓举首位。这一成绩同时也打破了我国选手李争所保持的世界青年纪录。

抓举比赛结束后,由于龙清泉体重在所有参赛选手中最轻,所以其他对手不得不提高开把重量来对抗中国小将。挺举具有金牌争夺实力的选手中,首先上场的是中华台北的杨景翊,他成功完成了154kg。接下来龙清泉带着自信的笑容上场,他全身不带任何护具充满自信地举起了155kg的杠铃。越南的黄英俊随后也举起了155kg的重量。印尼的伊拉万上场,但是他的挺举明显不如抓举的实力,三次试举最后的成绩是158kg,总成绩288kg,这也打破了张湘翔创造的世界青年纪录。龙清泉第二次试举完成了160kg,总重量达到了292kg。又将刚刚印尼人创造的记录再次刷新。

最后的整个形势对龙清泉极其有利,中华台北杨景翊第三把没有完成重量,在还未第三次试举时,龙清泉其实已经将金牌拦入自己囊中。此后虽然又有一名越南选手和古巴选手试举成功,但是已不能对龙清泉构成任何威胁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龙清泉这名小将如今仍未满十八岁,首次参加奥运会就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此少年未来将不可限量。

小龙昵称

[编辑本段]

欢庆胜利时,龙清泉调皮地吐出舌头

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后第二日为中国赢得举重金牌的湘西伢子龙清泉不会想到,他在比赛时的率真表现,会如此迅速受到网友的热烈追捧。

在各大论坛关于他的专帖里,网友们一致用“可爱”形容这位17岁的湘西少年,“笑容超有感染力,挤眼、吐舌头都透着可爱劲儿”。他赛后发在QQ空间上的日志,迅速吸引了45万多次点击率,4万多网友跟评。

在红网论坛,网友将《功夫熊猫》中大熊猫原型“滚滚”的吐舌照与龙清泉在比赛时的调皮照放在一起,并为这名新科冠军取名“龙滚滚”。

《功夫熊猫》中大熊猫原型“滚滚”的吐舌照

笑得比奥运礼仪志愿者还灿烂,不露声色将对手斩下马

2008年8月10日,1990年12月3日出生在湘西龙山县的17岁小将龙清泉轻松夺得男子举重56公斤级冠军,并打破了抓举和总成绩的世界青年纪录。这为中国男子举重军团开了一个好头,也是龙清泉送给自己即将到来的18岁生日礼物。

一度被视作“黑马”的龙清泉,此前从未在国际性大赛上露过面。他在日志中写道:“参加北京奥运会,我更多的是当作一场历练,整场比赛我都用笑容来迎接。”

比赛结束后,龙清泉比赛时的“笑容照片”很快被张贴上了各大论坛。网友“听雪灏明”说:“这弟弟实在是太可爱了,笑容超有感染力。”网友“Philange”形容龙清泉“可爱死了,笑得比奥运礼仪志愿者还灿烂。”

署名“zwj_zbj”的网友也用了一连串“可爱”评价龙清泉,“小伙子确实可爱,笑容可爱,发型可爱,心态可爱,成绩更可爱。憨憨的,不露声色就将对手斩于马下。”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即便最后一次试举没能成功,知道自己已稳拿冠军的龙清泉也丝毫没有掩饰兴奋的心情,他将杠铃抛在地上,在场上欢呼雀跃。

龙清泉“挤眉弄眼”的自信表情

“龙滚滚”代言的产品,我一定会去买,他为“90后“争了一口气

龙清泉的率真,让观众眼前一亮,也赢得了网友的追捧。

同样来自湘西的网友“酗酒的飞鱼”发帖说:“最后一举太开心了,我的小老乡,表现A+。”网友“Gracetuo”在回帖中写道:“最后一举没起来,但他还是双拳紧握兴奋地跳起来,哈哈,知道自己稳拿金牌了,抑制不住地开心啊,孩子天性的流露。”

留心的观众发现,龙清泉的孩子天性在比赛中都是自然流露,他一直憨厚地笑,他会对着镜头眨眼扮鬼脸,最后夺冠时更是雀跃起来吐舌头。

初生牛犊不怕虎/:红网网友 焦海洋

这张照片后来成为了龙清泉的经典表情,出现在了各大媒体。有网友说龙清泉可爱帅气象田亮,有网友开玩笑说龙清泉长得像福娃。还有网友找来了《功夫熊猫》里面的原型,大熊猫“滚滚”吐舌头的照片做对比,认为两幅图都十分可爱,于是有网友提议,亲昵地称呼龙清泉为“龙滚滚”。

署名“天子第一号”的网友随即发动中国商家行动起来,“如果龙滚滚代言的产品,我一定会去买。”

不少“90后”网友,俨然也把龙清泉当作了他们的形象代言,“他才是真正的‘90后’。”网友“贪吃葱宝”写道:“不搭题地说一句,要是都像‘龙滚滚’这么出息,‘90后’至于被人骂得这么惨吗?我们的‘龙滚滚’为‘90后’争了一口气啊。”

奥运人物背后的故事

曹磊,在获得北京奥运会女举75公斤级金牌,本该欢呼的时刻,陷入4、5分钟的痛哭,这不是喜极而泣,而是真正悲伤的泪水,原因是,在她最后一次试举前,教练告诉她母亲已去世的消息,这个消息父亲和教练瞒了她整整两个月之久。最后一举她没有成功,没有破掉世界纪录,尽管她平时的成绩要比这个记录高很多。事后,她说:“我没法集中精力,我在想着自己的母亲。”

与没能见母亲最后一面的遗憾来比,没有破世界纪录的遗憾实在微不足道。我们只能希望,挂着“金镶玉”去拜祭母亲会多少减轻一点曹磊的遗憾和悲伤。

埃里克?尚蒂,美国游泳运动员,在以菲尔普斯领军的美国游泳军团,他的成绩并不耀眼,但他却获得了世人的尊重。两个月前被查出身患睾丸癌,他仍选择了参加奥运会。在男子200米蛙泳半决赛中他未能晋级,奥运之旅也就此结束。对此,尚蒂并不懊悔,并对媒体谈了他对这次北京之行的看法,“我非常高兴,尽管我没有获得奖牌,但是我来到了北京,经历了奥运会,这已经足够了。”

另外,尚蒂的父亲也是位癌症患者,目前正在接受治疗。尚蒂说,这次自己生病,让他更好地体会到父亲所经历的痛苦。同时,他也要感谢所有关心他、帮助他的人。 “我会和父亲进行一番长谈,我们要用一种更为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面对疾病,没有什么困难是过不去的!”

这让我想起了,近日网上流传的热门——兰迪?鲍什教授的演讲《最后一课》,他的话感染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我们不能改变手中的牌,但可以决定如何出牌。”运动员尚蒂的奥运故事,也一样给了我们这种启发。面对病魔,甚至死亡,他从容的态度和向上的精神,筑起了他的人生高度,也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灵魂,给我们这些观者“在生活中添加一份向往与情感。”

这届奥运会,伊拉克运动员没有耀眼的成绩,却因为他们多舛的命运,得到了媒体的关注。先是被国际奥委会除名,无缘北京奥运,当时,女运动员达娜-候赛因对着镜头的眼泪和诉求打动了无数的观众。后来,他们梦想成真,在最后时刻取得了北京奥运会的入场卷,失而复得的喜悦又让他们落泪。如今,他们的比赛已经开始,但是,“伊拉克运动员穿自己的旧T恤比赛”、“伊拉克女运动员穿二手跑鞋参加奥运”和“伊拉克运动员租借赛艇参加比赛”的新闻还是激起了很多观众的同情。

不过达娜-候赛因却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自惭形秽,“我肯定希望自己可以拥有一双名牌新跑鞋,但是我获得了来北京参加奥运会的机会,已经很了。” 她接着说道,“从我练习跑步的第一天开始,我就渴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出现在奥运会赛场上。现在我的梦想8月16日就能实现,我真的太兴奋了。”

一个从小就梦想踏上奥运会跑道的运动员,当即将站在鸟巢体育场与世界好手一决高下的时候,还会在意一双跑鞋的新旧吗?这是梦想的力量,也是梦想带给人类的希望。

……

运动员有着我们无法企及的体力和运动技巧,但是他们也有普通人的心碎、乐观、追求和梦想。

他们要面对的可能也是我们要面对的,他们的故事也是我们的故事。

“神奇小子”朱启南落下了遗憾的泪水,但现场观众为这位小将送上经久不息的掌声。朱启南憾失了金牌,但金牌之外,还有感动。

朱启南坦言自己背负了巨大压力,当现场主持人宣布:“银牌获得者是朱启南,中国!”全场的观众起立报以最热烈的掌声,站上亚军位置的朱启南再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情绪,他不顾一切地挥洒着感激的眼泪。

在朱启南的背后,是一条鲜为人知的艰辛路。他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在他父亲朱远看来,读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于是,当这个男孩到了上学的适龄年纪,他就与父母一同来到了“大城市”温州,怀揣着借来的一点钱。那时,父亲朱远有卖过水果、打过临工,母亲谢爱芳帮人家做饭,住在条件极差的出租房内。在这种环境下,朱启南因营养不良特别瘦。他也从来不向大人要求什么,唯一的玩具是5岁时候爸爸给的玩具枪。“18块钱,一共有8种不同的声音,你按一下就会响。后来那把枪被小外甥弄坏了,朱启南当时还伤心哭了一次。”谢爱芳如是说。

就是这把玩具枪,开始让朱启南对射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到了初一的下半学期,温州市业余体校教练看中了好动的朱启南。端枪、瞄准、扣动扳机……这样的动作让朱启南痴迷不已。在温州市的一次比赛中朱启南夺冠,这让他进入了省队。2003年,第一次参加全国城运会的朱启南显示出了超强的心理素质和稳定的技术水平,顺利夺冠。随着参赛次数和金牌数目的增多,朱启南进入了国家队。但谁也没有想到,朱启南会被挑中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更让人惊奇的是,他竟真的最终站在了奥运领奖台上。雅典后的四年,朱启南为了实现自己在北京奥运会上卫冕的目标,依然努力训练着。朱启南每次回家通常都是“坐坐就走”。

失金之后,朱启南坦言:“住进奥运村开始,就一直处于焦虑和困惑的状态。太想去赢得比赛了,我明白不能以卫冕冠军身份去冲击这枚金牌,但要真正抛开这一切真的不容易。”是的,对一个年轻人而言,这的确太难了。

在北京奥运会体子个人全能决赛中,出现了一张并不年轻的面容,其眼神透出坚定与温柔。她就是已经33岁的德国老将奥克萨娜?亚历山德罗芙娜?许索维蒂纳。为了给患白血病的儿子治病,她曾以26岁高龄复出参赛,此次是她第5次参加奥运会比赛,并获得女子跳马银牌,现场观众对她表达了敬佩之情。许索维蒂纳的大儿子阿廖沙2002年被诊断患上白血病,由于治疗需要高昂的费用,生活并不富裕的许索维蒂纳一家实在难以支付,于是她选择了复出参赛,因为“一枚世锦赛金牌等于3000欧元的奖金,这是我唯一的办法”许索维蒂纳说。为了能够尽可能多的参加比赛,争取获得奖金的机会,许索维蒂纳每次都会把体操的4个项目全部都报上名。为了儿子,从26岁开始,许索维蒂纳朝全能型发展。“母爱胜于天”,中国这句老话很适合许索维蒂纳,目前,儿子的病情已经好转,只需要进行定期的检查,因此许索维蒂纳终于松了口气,她表示:“我参赛,不再是为了奖金,而是真的喜欢这项运动。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它更可爱的了。”

奥运会已经开幕14天了,似乎自己每天都沉浸在奥运的感动之中,可以说,这是一届感动世人的奥运会,它展现了太多让人感动的故事,从运动员到观众,他们散发的人性光辉之美,让我时刻感受着人类文明的伟大。

8月19日,北京奥运会男子举重105公斤以上级的颁奖仪式上演了感人的一幕:该项目冠军、德国选手马蒂亚斯?施泰纳把亡妻苏珊的照片和奥运金牌高高举起。这位德国大力士用一枚沉甸甸的奥运金牌来祭奠亡故的妻子,此情此景令人不禁潸然泪下。铁汉柔情,他用他最神圣的一祭,展现人类爱情的伟大。

当我们在为33岁的冠军妈妈冼东妹欢呼和感动的时候,另一位伟大的母亲同样让我们感动。女子跳马银牌获得者丘索维金娜是国际体操界唯一一个为儿子而战的选手。为了让患有白血病的儿子得到更好的治疗,在2002年的釜山亚运会上以27岁的高龄复出参赛,夺得跳马和自由体操的金牌,震惊世界;为了能给儿子挣到更多的钱治病,她把自己由单项选手,练成了全能选手。“对我来说,儿子就是我全部的生命。只要他还生病,我就一直坚持下去。他就是我的动力。”多门伟大的母爱!

在20日的女子马拉松游泳比赛上,24岁的南非游泳运动员纳塔莉?杜托伊特在24名完成比赛的运动员中排名第16位,但她却赢得观众最热烈的掌声。因为她是一名肢残运动员,却以顽强的精神战胜了很多健全人。多么坚强的意志!

饱受战争的伊拉克历经波折后,终于实现了他们参赛北京奥运会的梦想,然而,在奥运赛艇的比赛中,伊拉克的队员没有比赛服(后来一场还是中国提供),更甚,伊拉克一美女选手还穿二手球鞋参赛,这一幕令人心酸不已。而处于同样处境的阿富汗选手也带来了同样的感动,19岁的卢比那是阿富汗短跑女运动员,由于阿国内还处于重建阶段,百废待兴,目前阿富汗无法为卢比娜提供良好的训练条件。她没有专门的训练场所,也没有训练经费,所有的训练支出都由她个人支付。众所周知,短跑训练应当在专门的跑道上练习。而由于她没有这样的条件,只能在水泥地上练习,过不了几天脚就肿起来了,这对运动员的骨骼损伤也是很大的。尽管如此,她还是坚持训练,她坚信自己是运动员。当卢比那接受中央电视台访时,她美丽的脸庞和灿烂的微笑让人们懂得了什么叫对奥运精神的追求,什么叫超越国界民族的梦想。

拉脱维亚射击老将阿法纳西?库兹明今年刚过完他的60岁寿辰,这位已参加8届奥运会的老将成为北京奥运会年龄最大的选手。尽管在射击项目上他没有获得金牌,但这种老骥伏枥的精神怎么不能让人感动呢?同样的还有“大妈级”的选手、中国的击剑选手栾菊杰,年,栾菊杰拿下了中国击剑第一枚、到目前为止也是唯一一枚奥运会金牌。2008年,栾菊杰50岁,她回到祖国,参加了意义非凡的北京奥运会。以50岁的年龄和小将比拼,尽管她没有获得奖牌,但这种精神已足以感动世人,而赛后她在赛场打出的“祖国好”横幅更让所有人感动不已。

在高手云集的游泳强国——美国,埃里克?尚蒂会震惊体坛,不因为他的运动成绩,只因他永不言弃的精神。因为他在美国游泳奥运选拔赛后被确认患上睾丸癌,但尚蒂仍然固执地决定先参加北京奥运会,而把手术治疗癌症的日期推迟到奥运会后,而近日他的这一决定已经得到了医生的首肯。

我们还可以看到,当埃蒙斯最后一枪射出4.4环后,妻子给他的深情一吻,这一刻的柔情同样让我们世人把金牌的荣耀给予了他们夫妇。当俄罗斯和格鲁吉亚战火升级的时刻,在千里之外的中国的奥运赛场上,8月10日,北京奥运会女子10米气决赛结束后,亚军俄罗斯名将帕杰林娜与铜牌得主格鲁吉亚的妮诺?萨卢克瓦泽在领奖台前主动相互拥抱,并送上“奥运之吻”。这一吻,对于俄、格形势影响或许微乎其微,然而,她却真正道出了顾拜旦名言的真谛:“啊,体育,你就是和平!你在各民族间建立愉快的联系!”

在奥运会上,各种感动汇聚,感动你我,让我们的心灵每一刻都在接受美好的洗礼。奥运感动洗涤着我们心中的尘污,让心中的美在这一刻无限的放大,她或许将成为国民一次美德最大的教育。这些泛着人性光彩的感人瞬间将产生持久的生命张力,让世界各地的人们感动彼此是如此的贴近。

本届奥运会即将结束,除了那些被历史记载的辉煌,还有很多小故事不该被我们遗忘。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并不总是依赖那些伟大,更多需要人生的感悟。每一次奥运会都会有这样的人生故事,本届奥运会也不例外,随手撷取一点,以示不忘。

博尔特在本届奥运会上破了100米、200米、4X100接力的世界记录,称他为奥运田径历史上第一人不为过。博尔特的祖国牙买加并不富裕,在他以前,很多牙买加优秀运动员都去了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以至于很多牙买加人创造的世界记录都挂在发达国家的荣誉榜上。博尔特拒绝了美国的奖学金,牙买加因他而荣耀。我们不是想说博尔特的爱国主义情怀,而是想说博尔特在三破世界纪录后,在中国做的一件事情。8月23日,博尔特送了一只签名的足球给来自四川地震灾区的小女孩,她在地震中失去一条腿。博尔特还给中国红十字会捐献善款5万美元。

这名荷兰男子名叫范德韦登,他获得了男子1万米游泳的金牌

本届奥运会第一次设置了男女1万米自然水域的游泳比赛,这项比赛也被称为水上马拉松。范德韦登获得这项比赛的金牌并不容易。2001年,范德韦登被诊断患有白血病,他战胜了血癌,重新开始训练,最终获得游泳比赛中最消耗体力的10公里马拉松项目的金牌。在他的光脑壳上,还有手术留下的坑,气喘的时候还会动!这种毅力是常人可以想象的吗?

在10公里水上马拉松比赛中,还有一位神奇的人物,她是一名女性,南非姑娘图依托。2001年,图依托在一场中失去了左腿。康复之后,她开始了最艰苦的训练,获得女子10公里游泳的比赛资格。虽然她没有获得奖牌,只获得16名,但是,有几个四肢健全的人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

帕蒂卡是天生肢残,打乒乓球的时候,她用得是自己健全的左手,发球时,她用残缺的右肢来持球。虽然她没有取得任何名次,但是,在小组赛中,帕蒂卡居然赢了我国香港著名选手帖雅娜一局!图依托和帕蒂卡以残缺的身体参加了健全人的运动会,她们还将参加下月举行的残奥会,祝福她们。

这名美国小伙子名叫尚托。今年6月,美国奥运选拔赛之前,他被确诊患有癌症。他没有向外透露,坚持参加选拔赛,他获得了北京奥运会200米蛙泳的参赛资格。尚托决定在奥运会之后再接受治疗。虽然有人对他的决定感到不解,甚至反对,因为人们会问:到底是生命重要还是奥运会重要?但是,尚托说:不管我还剩多少天可活,能来到水立方已实现了我的目标。他没有得到任何名次,却创造了自己的最好成绩。尚托在美国游泳队也成为大家关心呵护的对象,甚至成为鼓

舞他人的精神力量。菲尔普斯创造自己的奇迹,是否也有尚托的功劳?

穿蓝背心的这位姑娘名叫苏丽文,来自。跆拳道简单说就是用脚的拳击。苏丽文在比赛中受伤,但她坚持参加铜牌争夺战。她用一条腿支撑自己,用伤腿发动进攻,并且首先得分。比赛过程中,苏丽文十几次摔倒,裁判多次询问她是否继续比赛,她都咬牙坚持了。亲眼目睹的人都流下了眼泪,没有人强迫她,教练也希望她放弃,免得伤势严重,造成残疾。但是,她自己坚持下来。虽然她没有得到铜牌,但是,人们在心中送给她一块金牌。苏丽文受伤坚持比赛,有人把她与刘翔作比较。孰是孰非?我们已不忍心评论,苏丽文给了人们难得的感动,这就够了。

十大动人瞬间:大力士铁汉柔情 埃蒙斯情比金坚

日期:2008-08-24 18:57:29 来源:华奥星空

顾拜旦说,参与比取胜更重要。奥运会开赛后,我们从运动场上看到了很多彰显人性的感人场面,其中总有一种感动让我们泪流满面。

施泰纳铁汉柔情

在男子举重105公斤以上级的颁奖仪式上演了感人的一幕,夺冠的德国选手施泰纳把亡妻苏珊的照片和奥运金牌高高举起。

现年26岁的施泰纳和苏珊相识于2004年,并于2005年底携手走进婚姻殿堂。去年7月的一起无情地夺去了苏珊的生命,从此施泰纳就一直随身带着苏珊的照片。高强度的艰苦训练成为施泰纳摆脱痛苦思念的惟一途径。在德国《报》在线闭幕式旗手人选评选中,施泰纳排名第一,得票率达到了80%。

丘索维金娜母爱伟大

在体操赛场有一位“奶奶级”选手,33岁的丘索维金娜。,她与小自己近20岁的对手们同场竞技,还拿到了一枚奥运会银牌,难能可贵,但这背后有着感人的故事。02年,她3岁的儿子被查出患了白血病,当时已27岁的丘索维金娜为了赚取奖金给儿子当医药费,自己又重新回到赛场。为了儿子,她和丈夫还变卖了小公寓和汽车,移居到医疗条件相对较好的德国,并披上了德国队的战袍。最终,丘索维金娜夺得了本项目的银牌,令这个伟大的母亲更加让年轻运动员肃然起敬。

她虽不是奥运冠军,却是一位伟大的母亲。中国著名体操老将李宁听说她的事迹后,立即决定代表李宁基金捐款两万欧元,用于孩子治病。8月21日,她接到捐款后,激动地说:“我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热情和善良。”

残臂少女意志坚

来自波兰的残臂少女纳塔莉亚?帕蒂卡已经创造了历史:她是首个同时参加奥运会和残奥会的乒乓球选手。带着一只发育不完全的右臂降生,从未向命运发出过抱怨的帕蒂卡反而有了更多奋进的理由。没有右手,帕蒂卡便用右臂肘下残存的部分夹着球抛发,重心偏失,她就猛练下肢,试图靠跑动和耐力弥补身体平衡性的缺陷。在一个健康人赛一场都要消耗巨大体能的项目上,帕蒂卡不但和健全人站在了同一个舞台上,并且站稳了,带着与她标志性金色马尾一样轻快的表情。

“我不觉得我训练得比别人苦,但我肯定尽了自己的全力,”7岁起便在姐姐的影响下和父亲的帮助下学打乒乓球的帕蒂卡,说起自己的付出时总是这样轻描淡写。她很少向人提起她拖着一只残臂、每天训练超过5个小时的苦日子,也经常隐瞒她赛场之外的野心。还是一名高中生的帕蒂卡号称要考下心理学学位,同时把乒乓球发展成自己的事业。

撞不碎独腿泳将的梦想

在女子10公里公开水域游泳比赛中,24岁的纳塔莉-杜托伊特显得那么特别,这位因失去了左小腿的南非选手成为了历史上首位入围奥运会比赛的截肢运动员。在决赛中,纳塔莉以2小时49秒9的成绩排在25名参赛选手中的第16位。

赛后,纳塔莉对成绩甚至还有点失望。“我应该能进前五,对于一名久经赛事的选手来说,这是不能原谅的。”十几天后,纳塔莉将出现在北京残奥会游泳比赛赛场。四年前的雅典残奥会,她带走了5枚金牌和1枚银牌。完成北京之行,纳塔莉有更大的雄心“我要一直游到伦敦去”

为梦想水立方见证真英雄

水立方除了菲尔普斯外,还有一位无冕英雄,他就是患了睾丸癌的美国泳将尚托。2008年6月,尚托发现睾丸上有个小肿块。医生诊断的结果是癌症。那时的尚托有两个选择:立即手术;等奥运会结束。因为他这种睾丸癌发展不是特别迅猛,可以监控以确保安全。尚托最后选择了后者。

在200米蛙泳半决赛,尚托排名第10未能晋级。不过他并不沮丧“奥运会是我毕生的追求,我想我可能永远不会忘记我得知自己患癌症的那天,和我站上奥运会游泳赛场的那天,不管我还剩多少天可活。能来到水立方已实现了我的目标,并且创造了我的最好成绩,我做到了,这已经足够。”他的话,让人震撼。

埃蒙斯真爱胜真金

美国射击选手马修-埃蒙斯,四年前在男子50米三姿赛上脱靶将金牌“送”给贾占波,但却因此与捷克美女卡特琳娜-库尔科娃谱出一段恋曲,并喜结连理。从此,两人相拥相爱的镜头便在北京射击馆一遍遍地上演。不管是卡特琳娜拿到首金后,埃蒙斯说的“太好了,我们终于买得起大窗户的房子了。”还是妻子第二项拿了银牌,埃蒙斯逗她的“打得那么差,不理你了。”全都成为北京奥运会最温馨最柔软的纪念。

尽管马修再次在最后一枪犯下低级失误,痛失奖牌。不过这一次卡特琳娜在现场给予马修的安慰让美国人不那么失落,更令人感动的是马修最后还献上拥抱祝贺了夺冠的邱健,而卡特琳娜在夺得银牌的项目上还主动送给了冠军杜丽一个小礼物,真正体现了场上是对手,场下是朋友的高尚品德。

苏丽文腿伤拒下火线

跆拳道女子57公斤级的比赛现场,在被教练背走6个小时后,左腿膝盖受伤的中华台北选手苏丽文又出现在复活赛的赛场上。如果能连赢两场,苏丽文将获得一枚铜牌,但此时她已经无法站立,一条伤腿微微点地,全靠右腿支撑寻找进攻机会。

在被对手一次又一次的踢倒在地时,苏丽文并未选择退赛,而是继续坚持。在最后120秒,苏丽文在被动躲闪时伤腿不小心撑地,她的脸因痛苦剧烈地扭曲。比赛因苏丽文的坚持进入了加时赛,1分钟后对手再次踢中她,苏丽文第14次倒在地上,她终于伤心地哭了出来,再也无力站起来。

超越生命的女飞人

达娜-侯赛因,伊拉克代表团中唯一的女运动员。在女子100米预赛中,她穿着二手跑鞋跑出了12秒36这一个人最好成绩,不过比之本组第一名的法国选手阿龙她慢了近1秒。赛后接受访时她说“我今天能够得第几并不重要,我能够代表伊拉克来参加比赛,站在北京奥运会的跑道上,就是胜利……”

参加北京奥运会,是达娜冒死坚持训练的动力。其他国家的运动员是以汗水备战,而她则要冒着生命危险训练。一次,达娜正在伊拉克的一个训练场上做跑步练习,忽然一颗从她身边擦过,紧接着又是一枪从她的脚边穿过。然而,半个小时后,她又小心翼翼地回到了训练场,换个地方继续训练。

当初得知伊拉克被取消奥运参赛资格时说出了“谁知道2012年伦敦奥运会时我还能活着吗。”在战火纷飞的巴格达,达娜每次去训练,都要冒着被流弹击中的危险。但她还是成功来到北京,唯一的训练装备,是一双从邻国约旦买来的二手“纽百伦”跑鞋。

李培永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李培永,雅典奥运会举重69公斤级的银牌得主。不过,在本届奥运会挺举第一次试举184公斤时,他不慎左侧脚腕扭伤导致左小腿痉挛。在接受了应急救治后,李培永又一瘸一拐地继续挑战第二次、第三次试举。尽管在第三次试举中,他曾将杠铃举至肩膀,但最终还是屈膝倒地。即使在倒下的最后时刻,他也没有松开抓杠铃的手。

第三次参加奥运会的李培永在赛后的记者会上说道“成绩虽然排名最后,但因为我已经尽全力了,所以不认为自己是最后。向给我加油助威的中国观众表示感谢。我已经等了4年,如果放弃第二、三次试举,可能会后悔终生,死也要试一试。”

周苏红拼来铜牌送锤锤

曾经赋予中国人精神意义的中国女排,此次虽然未能卫冕,但依靠着拼搏精神最终还是赢得了一枚铜牌。在季军争夺战后,周苏红流下热泪,甚是激动。当初一次意外让汤淼失去了参加北京奥运会的机会,因此周苏红是一个人肩负着两个人的期望走上赛场的。当最后完成心愿后,周苏红甚至发表爱的宣言“奥运会后和汤淼的婚期不变!”(刘文治)

中国运动员努力拼搏的故事

胡佳,有人叫他“拼命三郎”,还有人叫他“战神”。可怎么想,这几个字也不该和一个21岁的男孩儿沾上边。然而,为了久等4年的奥运冠军梦,胡佳说,他只有拼,没有退路!

“我就是不下水”

1989年,胡佳还在小学一年级,湖北省业余跳水运动学校的教练来挑小队员,看中胡佳,把他收入了跳水队。

胡佳现在已经是奥运会冠军,可你不会想到,当年为了让儿子下水,胡佳的爸爸胡光全竟到了技穷的地步。

在湖北省业余跳水运动学校,陆上训练两周之后要求下水。第一次入水,胡佳和大部分孩子一样喝了一肚子水,可不一样的是,第二天,他“罢工”了。

胡佳拽着床脚,使劲哭着:“我怕水,不去,我就是不去。”爸爸左手拿着“变形金刚”、右手托着“小汽车”,千哄万劝,还是不能说服胡佳。

没办法,爸爸找到体校:“这孩子说什么也不下水了。要不陆上训练胡佳还来,水上训练我们让他到室内游泳学校再试一下。”

室内游泳学校有几个训练时间段可以选择。胡佳上午要在体校上文化课,晚上做陆上训练,父亲无奈,给儿子选择了下午3点到5点的训练时间。

按道理,这每天排得满满的时间应该更让胡佳不适应。可奇怪的是,换了一个环境下水,胡佳竟然不怕了。3个月的游泳学习,胡佳的自由泳已经很好,爸爸说:“这回你可以回去和大家一起进行水上训练了吧。”

“不!”

这个回答让爸爸既生气又纳闷。

“原来儿子就是怕跳体校的泳池啊。这心理关怎么也得过!”

爸爸强行把胡佳送回了体校。

胡家的邻居是湖北省击剑队的,每天和跳水队在一个屋子里冲澡。胡佳第二次在体校下水前,爸爸嘱咐邻居:“帮我一忙。看着胡佳,要是他还不下水,你就把他推下去!”

换好泳裤,胡佳站在泳池边开始发呆。邻居叔叔故作严厉地看着他:“是不是等我推你呢?”胡佳吓得直哭,抹着眼泪儿上了1米板,站在板上好久,他害怕,可又不敢说,那就豁出去了吧。胡佳闭上眼睛,一个“冰棍跳”,扎进了水里!

胡佳再睁开眼睛的时候,他才第一次感觉到,其实体校的池水和其他地方一样蓝!

和老爸一起拼

过了入水关,胡佳终于进入了状态。别看那时胡佳只有6岁,却是队里最不偷懒、肯吃苦的孩子。

体能训练课上,教练要求单脚上台阶,10步一组,一共10组,别的孩子累得起不来了,胡佳闷头还在往楼上跳,小腿儿禁不住地直哆嗦。教练不喊停,胡佳就咬牙忍着,直到最后一跳。

每天回家,爸爸都要给胡佳压关节。对跳水运动员,小时候关节压没压直,对以后动作质量好坏关系很大。教练要求,家长一定要配合队里在家给孩子压。

晚饭后,爸爸让胡佳坐在床上,脚尖伸直。爸爸张开的大手紧一下、松一下、再紧一下地按在儿子悬空的膝盖上。30下一组,至少要做5组。儿子豆大的汗珠滴在地板上,哭得泪人儿般。“这么疼,要不咱不练了,愿意不?”胡佳嘴里喊着疼,小脑袋却使劲摇。

“这孩子可能真的爱上跳水了。”爸爸说。

在体校走训两年,因为勤奋,胡佳入选了跳水队的重点班,有了在体校住宿的资格。这一年,胡佳的爸爸为了儿子,辞职了。

胡光全在武汉港口运输公司上班,单位效益不好,家里经济拮据,想给胡佳买点营养品也困难。于是,胡光全在武汉市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租了处摊位,经营起了小买卖。先卖了一段床上用品,后来又改卖五金配件。

当了个体户,胡爸爸把生意之外的所有时间都给了儿子。

“一点儿不夸张地说,我和他妈妈那几年基本没和同事、朋友出去玩过。晚上6点一收摊,我就到体校给儿子辅导作业,给他压腿、练力量。”

一有休息的机会,胡佳的爸爸什么也不干,一准儿去看儿子训练。他想:大人的领悟力总比小孩子强吧。儿子那么小,肯定有很多不明白的。那我就帮他记着点儿。胡佳做动作,教练在一旁指导,胡佳的爸爸一定站在旁边认真听。等回了家,他用自己的方式再给儿子讲一遍。很长一段时间,爸爸成了胡佳的第二教练。

田亮成为追赶的目标

1993年,胡佳被汕头市跳水学校的教练看中,去了汕头,转年进入了广东省跳水队,再到1999年入选国家队,胡佳的生活中再也离不开跳水了。

2000年悉尼奥运会跳水队选拔赛,队内的排名是田亮第一,黄强第二,胡佳第三。当时参加奥运会男子跳台项目的名额只有两名,胡佳是替补。

比赛前一个月,黄强训练中手腕骨折。本来一直是黄强和田亮配合双人,队里突然有一天通知胡佳:决定由他和田亮配合双人。大家一下明白,胡佳从替补成为了正选。

胡佳也没想到,自己还没拿过一个单人的全国冠军,甚至没参加过一次世界性的大赛,竟然就要去奥运会了。

一下子,舆论哗然。

“听到这个消息是不是特高兴、特紧张?”当时几乎每个记者都问了胡佳这个问题。

“高兴是一定的,但一点都不紧张。”胡佳分析当时的状况:“首先,当时国外和我交过手的只有萨乌丁。奥运会前我们比过3次,两次都是我赢他。心理上我没负担。2000年6月份在田亮的老家西安,我也赢过田亮一次。其他人反正都没比过,也无所谓害怕。出生牛犊不怕虎,当时在我心里就一个感觉,我没有对手!”

17岁的胡佳轻装上阵,去了悉尼,对他来说,自己就是一张白纸,比赛的任何结果对他都正常。

悉尼的赛场,前3个动作胡佳跳得很好,第3个动作,7个裁判甚至有6个给了他10分。这个初出茅庐的小子在第3个动作之后高出田亮30分。

第4个动作626B,胡佳一直告诉自己:“要跳得好一点,好一点,再好一点……”

他上了跳台,起跳、空中翻腾,都很完美,入水的一瞬,胡佳的身子向后倾了一下,大片水花紧随其后,全场轻嘘一声!

无疑,626B这个动作砸了。就因为这一个动作,田亮后来居上,竟比胡佳高出了50分,并以总成绩高出胡佳21分的优势排在了第一。

后面的两个动作胡佳发挥稳定,赢回了10分。但他还是输了,输给了田亮,也输给了自己的稚嫩。

拿到双人和单人跳台的两枚银牌,胡佳回国了。等待他的依然是鲜花和掌声,可他却特别不甘心:“如果入水的瞬间我能控制得再好一点,冠军就是我的!”

胡佳开始相信自己:“如果我有足够的经验,我有实力成为奥运会冠军!”

2000年之后,胡佳给自己定了个目标:战胜田亮,而且是在田亮退役之前。

然而,后面的几年,胡佳被媒体叫成“千年老二”,因为整整4年,除了2000年西安那次比赛,胡佳只赢过田亮两次:2001年的美国跳水大奖赛、2003年的澳大利亚跳水大奖赛。

拼难度,一定要赢!

胡佳很清楚:自己天分不如田亮,否则不会是这样的结果。既然自身条件比不过,那只有苦练,总有一天能够成功!

2003年2月,珠海跳水大奖赛,中国跳水队因难度比国外低而败北。全国媒体在评论中国跳水难度和稳定性哪个应该更重要的同时,整个跳水队也在反省,其中也包括胡佳。

“中国跳水队的难度真的就比别人低吗?别人能做到的,我们一样也可以。”胡佳主动向队里提出要求,给自己提高难度。

于是,胡佳开始练习5255B这个当时难度系数最高的动作。紧接着的世界跳水锦标赛,胡佳第一次在国际上亮相这个动作,尽管只得了第4,但有人开始说,胡佳是“中国跳水难度第一人”。

没过多久,胡佳开始练习407B。这是个面对台、向台内翻腾的动作,只要运动员稍不留神就可能碰台,危险性很大。以前有人跳过,但在世界大赛上一直没人敢用。

这两个动作是胡佳的杀手锏。为了练好它们,胡佳已经记不清自己受过多少次伤。训练中,教练让跳5个,胡佳要是不满意,一定再给自己加5个,直到满意为止。胡佳坚信,只要努力,总有一天会成功。

雅典,新的轮回

雅典奥运会,胡佳告诉自己,这次机会一定要抓住。

但事情往往就不会那么随人心意。雅典奥运会前3个月,胡佳的脚腕韧带在训练中拉伤了。

“当时脚肿得很大,我想,完了,不会是韧带断了吧!可别成了第二个黄强。”

还好,队医的诊断仅仅是拉伤。之后的两个星期,胡佳在医生的嘱咐下卧床休息,而奥运前的4次大练兵,即2004年世界跳水大奖赛,也在胡佳卧床的同时展开。

“奥运会就在眼前。别人都在抓住大赛机会多锻炼锻炼,而我……”胡佳感觉自己像一只掉队的大雁,心乱如麻。

离大奖赛最后一站——上海站的比赛还有一周,胡佳终于恢复到可以参加一些队内训练了。胡佳告诉自己,雅典奥运会前只有这一次大赛能够练兵了,就算单腿跳,我也要去,说什么也不能再错过了。

“伤还没全好,最好不要去。”领队和教练都给了胡佳这样的建议。

胡佳没有改变主意。

比赛前一个星期,胡佳说,他是把一分钟的训练时间当成两分钟来用,胡佳像疯子一样给自己加量,最后,打了两针封闭,他上场了。

整个比赛胡佳都觉得脚腕钻心地疼,可胡佳还是赢了。那是他印象里最艰难的一次夺冠。

随着上海大奖赛的结束,雅典的战鼓慢慢敲响。

胡佳又开始偷偷给自己加量,教练怕他练过,没少批评他,胡佳有自己的想法:“哪个动作没练到我满意的程度,我一定会想办法把它攻下来的。而且,我觉得自己的力量也不够,要多练。”

训练时间之外,胡佳每天还要拉着爸爸妈妈陪他打羽毛球。他一对二,老两口轮流上,还是招架不住。

“雅典奥运会前的心情很复杂。之前失败过那么多次,我都没有放弃,就因为自己的信念没有断。尽管有时候练得都想吐了,可我还会鼓励自己坚持下去。”

北京时间8月29日凌晨,胡佳期盼的日子终于来了,他站到了自己最想站的位置——雅典奥运会男子单人10米跳台的跳板上。

和悉尼一样,前3个动作胡佳发挥正常,排到第4。第4个动作407B,这个动作是胡佳在大赛上第一个用的,以前比赛,这个动作的成功率也有90%以上,他坚信自己不会再犯和悉尼奥运会同样的错误。

漂亮的起跳,近乎完美的翻转,胡佳成功了,他把追到了第2。

最后两个动作,307C和5253B,胡佳成功地完成了。最后一跳,胡佳得到了100.98的全场最高分!

胡佳终于拿到了自己跳水生涯中的第一枚奥运金牌!

因执著而美丽

坐在我对面的女孩披散着长长的头发,嘴角带着浓浓的笑意,面庞上是一览无余的干净,青春逼人,却又荡漾着一种与年龄不相符的淡定,仿佛一下子把我熟悉的那个体操房里的张楠推远了。

“我还是第一次留这么长的头发。”张楠捋着自己的发梢说。长发给她增添了几分成熟的妩媚,也让人感叹时光荏苒,恍惚中,仿佛曾有过对一短发女孩的记忆。如果不是选择了坚持,也许在头发长长之前她就已经走出了我们的视线。

人们能记住的体孩有多少呢?人性总是健忘的,面对有如惊鸿一瞥的体操生涯,选择的总是那些最璀璨的光芒。但是那个上午,张楠以一种非常隆重的方式让中国体操铭记,她的照片被挂在了那面著名的冠军墙上,照片上的她灿烂的笑着,发自内心的释然。程菲打趣说:“楠姐,看每个人笑的模样,就知道这个冠军有多么不容易了。”然后指着照片说,楠姐笑的最开心了。

张楠立刻领会了这话的意思,说:“这个世界冠军对我来说真的是很重真重,拿到它我用了整整五年。有的时候我都觉得自己有点嫉妒这些小孩了,他们刚出来,就有这么好的机遇,我却一直不顺。”

八个新登榜的冠军,有七张面孔几乎刚刚为人们所熟悉;只有张楠,已经在一线奋斗了整整五年。

五年,和她同龄的女孩均已退役;五年,她迎来了多少稚嫩的面孔,无数次徘徊在放弃的边缘。但是五年的磨砺催生了一个人的成熟,也终于让她迎来了生命中最骄傲的一刻。她自己也没有想到,在她自认为最巅峰的时候无数次地和机遇失之交臂;在伤病缠身几近放弃之际却峰回路转。

这是体操的捉弄,这是张楠的运数?

2006年,对中国体操来说是不同凡响的一年,也是张楠的转折之年,丹麦世锦赛,中国女队历史性地夺得团体金牌,将张楠的体操生涯推上了顶点。比赛中,张楠几次出场都有非常出色的发挥;最后一项自由操,最后一个出场的她更是顶住了巨大的压力,赢得了高分,最终确保团体金牌没有旁落。

在确信赢得最后的胜利后,张楠抱着自己的教练大哭起来,她一直是个爱哭的女孩,但是在以往,似乎更多的为伤病,为情绪而哭,这次,她终于痛痛快快地流下了喜悦和幸福的泪水。

因蜕变而坚强

很不愿意看体孩的手,小小一个手掌,满满地堆着厚厚的老茧,这与她们轻盈的青春有着太大的反差。张楠伸出手给我看——同其他女孩相比,并无二致,但是对张楠来说绝不一样,它以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给她留下了刻苦的记忆,直到今天,她依然清楚地记得那一天那一刻——当她在高低杠上换杠的时候,手掌发出一声脆响,“不用去医院,我知道肯定断了。”

哭泣持续了整整两天,被摧毁的显然不是手,而是体孩踌躇满志的信心,受伤前,无论是训练还是比赛,她正处在一个绝佳的状态。

整整两个月,不能进行系统训练。因为敷药,掌心沤烂了,皮脱了一层又一层。终于有一天,她看着自己又白又嫩如同新长出来的一只手,心想,这是我的吗?重新上杠,原以为肯定会被磨破,的是,没有。

“蜕过一次,变得更结实了。”张楠淡淡的说。

但是考验没有因此而停止。2005年,经过冬训和一连串的比赛,好不容易调整过来,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煎熬。这年6月,全国锦标赛之后她的胯部开始隐隐作痛,渐渐地,训练和比赛受到影响;疼得厉害时,无法入睡,一个人躲在被窝里,眼泪无休无止。

教练们也有点束手无策。没完没了的伤病,越来越重的身体,几乎没有人再看好她,退役似乎已经成为摆在她面前的唯一选择。

不甘心。练了这么多年,她好像从来没有过酣畅淋漓的那一刻,她渴望在离开之前,迎接一次更加璀璨的怒放。

还有一个人没有放弃,用一种几乎不容置疑的语气告诉别人,张楠还行。这个人便是教练刘群琳。不过,张楠也真是给她出了一道难题,从来就没有痛痛快快的练过,一练就痛,一痛就哭。气急了,刘群琳干脆说“别练了!这么痛苦,有有什么意思!”

有一年春节,女队队员在刘导家吃年夜饭。告别的时候,在暗淡的灯光下,张楠猛然发现原来自己的教练是那样的憔悴。平日里坚强、生动那一刻仿佛坍塌了,剩下的只是脆弱和疲惫。张楠的心深深地痛了。

那时,刘群琳的胯部已经出问题了,2006年1月,她做了手术。3个月后,当茫然的张楠看到刘群琳拄着双拐出现在体操馆,她的眼泪不受控制地流了下来。

刘群琳开始指导张楠训练。她不时冲着张楠大喊:“为什么没有长进?”情急之下,干脆仍掉双拐,上阵指导并保护她的队员。张楠,或许可以在伤病面前败下阵来,却无法坦然面对教练的付出。“我要是不坚持,就太没良心了!”不止一次,听到她这样说。

其实,刘群琳未见得能够遇见张楠的运动生涯,同病相怜的痛苦,对方不肯放弃的决绝,让她从心底对这个女孩多了一份怜惜。当张楠用自己的努力为自己赢得丹麦世锦赛参赛资格并在比赛中有出色的发挥时,她带给教练的不仅是惊喜,更有欣慰。

因责任而成熟

“个人冠军,对我来说不是不重要;但我更重要的任务是带领这些小队员赢得团体金牌。”

“给这些小队员作好榜样。”

每次听张楠这样说,都有一种忍俊不住的感觉,她自己实在还是个孩子,回到家,也会腻在爸爸妈妈身边不愿意离去,却已经把大姐和队长的角色看作 自己最重要的担当。

“其实一开始,也不是特别在意。”投入之后,张楠渐渐意识到这个角色的重要,队员们来自天南地北,每一个人的性格,想法都各不相同,如何让他们以更好的情绪和状态投入训练和比赛,是教练们经常要考虑的问题。作为同龄人,这个队长常常以“过来人”的经历开导小队员,有时候往往会起到教练所起不到的作用。

丹麦世锦赛,女孩们承受了巨大的心理折磨。法国的备战阶段,一天,训练结束,队伍在体操馆外等车,大家发现,张楠和程菲落在了后面。

原来,压力之下的程菲丧失了自信,她觉得自己几乎要坚持不下去了。将这一切看在眼力的张楠主动找到程菲,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开导她。那一天,就在异国的街头,一对中国姐妹开始了倾心长谈。交流整整持续了40分钟,教练们没有打扰它们,而是将这空间留给了女孩自己,她们长大了。

而面对比赛,张楠更是表现出一个成熟队员应有的素质。赛前,初出茅庐的何宁因为承担了太重的责任而几近崩溃,张楠便默默做好了“打头炮”的准备,她告诉教练,不管是第几个出场,她都没有问题。

多哈亚运会,是女队继丹麦世锦赛一个月后参加的又一场大战,张楠再次把稳定军心、争夺团体金牌作为自己出征亚运会的首要任务。她说,没有经历过那种气氛的人永远不会知道,一个运动员只有站在国际比赛的赛场,才能了解团体比赛的意义是多么重大,团体冠军的喜悦是任何个人单项的金牌都无法相比的。

“以前,如果在团体比赛中失利,我会难过,但只是一种小孩子丢了东西的难过;现在,我会觉得自己责任重大。”

在考虑自己的比赛的同时,身为队长,张楠还要顾全其他队员的情绪。当何宁面对全能比赛感到紧张时,她不断地给她打气、加油,告诉对方:你没有任何压力,你要做的只是发挥自己的水平!

提起何宁,张楠抑制不住欣赏之情。她说,何宁有股子狠劲,在比赛中能把一切置之度外,把最好的水平爆发出来,看她比赛真是特别解气!联想到自己,她不无遗憾地说:“我要是能有她那股子劲,我就什么都不缺了!”的确,张楠的细密、周到既成就了她的稳健、全面,有时,也让她缺少爆发,用她自己的话说,一段时间的集中之后,往往就散了。丹麦阿胡斯的平衡木决赛至今还是一个隐痛,之前,因为程菲夺冠,张楠说自己有点忘乎所以,加上运气不好,买水的时候被绊倒,崴伤了脚。因为这样的以外而影响发挥,她觉得自己真是不应该。去年年底的巴西总决赛,还是没能在个人项目上有所突破,可能是连拿两个大赛的团体冠军,有点懈怠了。

因梦想而坚持

很多人都说,张楠变了。仿佛一夜之间,这个20岁的女孩带给旁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笑容大方地写在她的脸上。

迎来这样的绽放,一路走来,显然并不轻松。

2004年,伤病之外,张楠又面临着一个新的尴尬,她开始发育了。停训养伤本来就会发胖,发育后体重的自然增长又让这个问题变得更加严重,那是一段充满了挣扎的日子,恢复训练的每一天似乎都充满了炼狱之苦。身体的承受之外,是更大的心理折磨。

“那个阶段,话都不想讲,看到每个人都烦,不知道自己怎么了?”

成长路上的迷失让张楠陷入了混乱,终于有一天,张楠的教练爆发了激烈的争吵。

“不练了!”18岁,女孩张楠的青春进入了叛逆。伤病、竞技体育的残酷又让这个问题变得更加突出。提起那段日子,张楠笑说她写检查的水平很高,满满几大页,声情并茂。

但是检查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张楠的状况其实也促使教练思考:如何训练年龄偏大、伤病缠身的运动员?退役是否是张楠唯一的出路?陆善真和刘群琳开始给张楠制订更为灵活的训练,力求使她在相对较短的训练时间内获得更好的训练效果。

张楠拥有了更大的训练空间,较多的自由把握在自己手里。在相对宽松的环境和教练信任的目光中,她终于一点点地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赢得了自己体操生涯的新的跨越。

张楠不仅坚持下来了,而且状态得到了新的提升。现在,在中国女子体操队员中,除了刘璇,只有张楠,她们在体操的国度,坚持到了20岁以后。

“我不想你们像星星那样闪得那么快,亮一下就完了。我希望中国体操多一些常青树。”说这话的人是体操中心主任高健。张楠把这话默默地记在心里,她由衷地希望自己能坚持得更久一些。

因为圆梦,张楠继续着自己的体操之旅。现在,一个更大的梦想摆在她的面前:2008,北京。雅典奥运,伤愈之后,她以一种不可思议的勇气和执著为自己争取到前往雅典的机会,“女队员的运动生涯太短暂了,能够参加一次奥运会,是多么不易,我不想放弃。”

那个时候,张楠以为这是自己唯一也是最后的机会,因为,极少有女子体操运动员可以两度走如奥运赛场,奇迹是不可奢求的,然而,却不是不可创造的。

“能不能参赛,届时要看我的状态。不过,我一定会努力。”这个20岁的女孩以一种淡然而坚决的语气说。

田佳的个人经历

田佳出生于天津,11岁练习排球,16岁开始练沙滩排球。作为队长,26岁的田佳是年龄最大的队员,也是惟一参加过两届奥运会的队员。 2000年悉尼奥运会,沙滩排球首次列入正式比赛项目,首次参加奥运会的田佳是年龄最小的队员。首次参赛的经历让田佳记忆犹新,她说:“第一次参加这么大的运动会,非常紧张。老队员、教练对我的要求不是很多,打比赛挺轻松的,但是很懵懂。”

沙滩排球是悉尼奥运会收视率最高的体育项目,人们记住了这项美丽的运动,没有记住的是19岁的田佳和她取得的第19名的成绩。悉尼奥运会后,中国沙滩排球队制定了雅典奥运会冲击前八的目标,田佳成为了重点培养对象。中国沙滩排球队总教练缪志红说:“田佳打球有杀气,而且有。”

四年的时间,田佳在比赛中快速成长。雅典奥运会前,她和当时的搭档王非已经排名世界第六。田佳说:“雅典奥运胡之前,我们的状态还是可以的。我们拿过两站冠军,虽然说含金量不是很高,但是也是靠我们自己打出来的。我们信心挺足的,希望打出比悉尼奥运会更好的成绩。”

2004年雅典奥运会前,在田佳充满信心备战时,一个意外出现了。田佳回忆说:“我同伴膝关节受伤,耽误了一段时间,回队以后伤病还在,并没有太大的好转。”由于积分的原因,田佳和王非被列为了雅典奥运会的队。然而这种不佳的状态,让她们很快陷入了一个被动的局面。田佳说:“按理说我们打好的话,应该打到小组前二的水平,可以直接进入前六,不用算小分。但是我们输了两场球,只赢了一场球。在后六个队里面,我们的分数是最高的,是靠小分算到前16的,所以就比较被动,只能靠抽签决定(进入八强将遭遇的)对手。”抽签的结果是田佳最不希望看到的,她们抽签的结果是世界排名第一的美国组合。田佳说:“当时心理上就失衡了,比较紧张。”

田佳为了给队员减压,教练员选择了一个田佳喜欢的方式。田佳说:“(教练)每天陪我们玩《大富翁》的游戏,看得出教练的细心。”缪志红说:“她们都是年纪比较小的孩子,我想调节她们的心理状态,让她们能够放开包袱去冲,毕竟她们比对手相比,还是在一个比

较低的位置。”玩游戏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田佳她们没有闯过美国组合这一关。以0比2输掉比赛后,田佳的第二次奥运会也结束了。“心理挺难受的,我们的目标是,只要我们能进前八,就算是完成任务了。现在觉得这是一个挺简单的任务,应该是努力一下、拼搏一下,就应该能够完成的,但是我们两组都没有能够完成,这让我非常难受。”田佳说。 当田佳无奈地离开雅典赛场时,中国女排却夺得了冠军。看到张苹、张娜这些曾经的队友站在最高的领奖台时,田佳开始怀疑自己当时的选择。田佳说:“给了我两次机会(参加奥运会),我都没有把握住,我不如打室内。在室内女排的后排混混,还能混个联赛的前几名,肯定比现在好,当时打完奥运会的时候就这么想。”

雅典奥运会的失利,让田佳非常悲观。“觉得自己不能承担大的任务,技不如人,想放弃了,不再从事这项运动了。”雅典奥运会后,25岁的田佳要在留下和离开之间做出一个选择。缪志红说:“这是运动员一个比较正常的想法,对教练员来说,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帮她。”在那个时期,教练和队友总是想办法让她开心。在队友的陪伴下,田佳的脸上又出现了开心的笑容。“我觉得得到的最大的快乐,就是队友和教练给我的亲情和姐妹情。”田佳说。

2008年将是田佳第三次参加奥运会,田佳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田佳说:“我的奥林匹克就是实现自己的梦想,站在领奖台上。”

------------------------------------------------------------------------------------------------------------------------------------

奥运会冠军殷剑成功的背后,经历了多少忍辱负重的艰苦训练

在访熟悉殷剑的家长、教练和队员时,“特别能吃苦”是大家对她最多的评价。好强的殷剑在训练中常常进入忘我境界,往往训练已经结束了,她还在海面上继续练着。

在海南训练时,殷剑第一次下水就把帆板给弄断了,于是教练发给她一个木质帆板,木质帆板根本不能和其他帆板比速度,但用木帆板练了一个学期后,考试中用上好帆板的殷剑,居然一鸣惊人地取得了男女混合第三名的好成绩,让大家刮目相看。

高强度的训练比赛,让殷剑也饱受伤病之痛,骨折是司空见惯的事。最严重的一次,殷剑的大腿被倒下的帆板撞断了,吓坏了的父母忍不住劝殷剑放弃这项运动,但殷剑却认为,这些都是成功路上必须遭受的磨难。她对教练说:“我不会放弃,我能成功!”

王义夫为了获得金牌背后感人的成长故事

共铸辉煌,奥运冠军金牌背后的亲情故事

燃情八月的雅典已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但为奥运痴迷的国人心中却还涌动着光荣与豪迈。中国队以32金17银14铜的骄人战绩不但向世人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也使我们看到了一种崇高的精神。让我们看看在那一块块金牌背后隐藏着多少感人至深的故事吧。

杜丽:回眸一笑,金牌背后亲情无价

射击小将杜丽的最后神勇一枪,为中国代表团夺得首枚金牌。大家忘不了,夺冠后杜丽的回眸一笑是多么动人,凤凰卫视的名嘴窦文涛更是用“倾国倾城”来形容这位美丽的姑娘。可有谁知道,这动人的微笑背后有着多少汗水与泪水。

1994年冬,才12岁的杜丽刚去沂源县历山中学读初一不久,就被周士兵老师慧眼识珠,将她选拔到县业余体校射击队当上了一名射击运动员。

“天上没有掉馅饼的好事”,这是父亲杜兆祥经常和杜丽说的一句话。这位军人出身的老公安,当女儿面时说话不多,但他的公安作风、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杜丽。刚起步练习举枪时,体校里枪少人多,往往大半天摸不到枪。为此,杜丽就常在家里举砖头练臂力,动作单调又乏味。每每看到女儿那疲惫的眼神,杜兆祥心软了,可口气不软,因为他深知每一点成功都需要汗水的浸泡。这一练,使杜丽在1996年进入淄博市竞技体校。市体校射击队的训练条件不是很好,酷暑天没有空调,又不能开风扇。队员们穿着厚厚的服装,每次训练完,背上起满了痱子,花露水一用就是大半瓶,但教练和队友从没听杜丽叫过苦。

进入体校时杜丽须交近7000元的学费,而她每月的生活费又要300多元,外出观摩比赛还要自己掏钱。这对母亲下岗,父亲每月600多元工资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可为了女儿的前途,杜兆祥夫妻俩不惜东凑西借,省吃俭用从嘴里攒,就这样那年家里仍欠债6000多元。由于生活拮据,杜丽的妈妈打过草绳、卖过煎饼,好几年夫妻俩没买过新衣服。在市竞技体校训练时,杜兆祥每隔半个月就来看她一次,为省几个车钱,他都是从汽车站步行到学校。杜丽进了省队后,老杜去看女儿仍是从长途汽车站步行5里多地去看她。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生活的境遇和亲人的关怀让杜丽早早地成熟了。

1999年,杜丽走进省射击队,2002年2月又跨入国家队门槛,而且成绩直线上升。她曾获得世界杯上海站10米气铜牌和美国站3×20米运动铜牌、釜山亚运会3枚金牌,直至荣获雅典奥运会首枚女子10米气金牌。

王义夫:“六朝枪王”,打造射场不老

举枪、瞄准、射击,然后再举枪,当你将这些乏味的动作连续做上20年,不论你能否站上领奖台,你都已经成为一个无愧的王者。

44岁的王义夫在职业生涯中经历了太多磨难,疾病更是在1992年之后折磨他长达12年。面对疾病的纠缠,他回报的却是一枚枚沉甸甸的奖牌。6次出击奥运,拿到5枚奖牌,这在世界奥运史上都是个奇迹。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夺冠后,王义夫的静脉血管萎缩使得他大脑供血的血管只有正常人的三分之一粗。脑部供血严重不足的他经常出现头晕、迷糊的症状,而且一旦换环境休息不好的话,就会发烧、脸肿。8年前坐着轮椅前往亚特兰大、昏倒在赛场的那一幕,只是王义夫12年来一直与病痛做斗争的一个片段。在4000多个日日夜夜里,这位六朝“老枪”无时无刻不经受着头晕、肩痛、腰痛的折磨,视力从0.3一直下降到现在的不足0.1!可他还笑言:“我可能都够残奥会的标准了。”在雅典,命运女神终于将最宝贵的礼物送给了他,王义夫的坚持得到了回报。

王义夫、张秋萍夫妇无疑是运动场上显眼的一对。作为国家射击队的队友,1986年他俩组成了家庭,但他们仍然住在宿舍里,吃运动灶,只有周末的时候才能团聚。虽然在北京生活了多年,王义夫还是不改一口地道的东北方言和豪爽的性情。妻子张秋萍则是典型的湘妹子,沉静而又温婉。他们的结合形成了一种互补。王义夫脾气急,张秋萍就温言细语地劝慰他,时间一长,王义夫也一改大大咧咧的急性子,学着做起了细心的好丈夫。赛后王义夫动情地说:“她不仅是我的妻子,还是我的教练。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妻子管着我——生活上有她照顾,技术上有她指点,因此这块金牌不是一人一半,而应该全部献给她。”

重病缠身的王义夫也许早就老了,可是当无数期待的目光投向他时,王义夫又扛起了这份厚重的希望。夺冠后,王义夫更是面带微笑地告诉记者:“如果需要,我会继续打下去。”射击场上永远的王者,王义夫当之无愧!

张国政:爱情宣言,老婆是最不容易的

举重对于张国政来说是获得快乐的源泉,正是这种快乐,使得赛场上的张国政排除所有顾虑和压力,为几天来优势项目纷纷落马的中国军团拿到了这枚意义非凡的金牌。大家忘不了,在第3次试举时,由于腰伤而痛苦倒地的他是在两名工作人员的搀扶下才走下台的。这枚金牌,着实得来不易啊。

对于举重运动员来说,赛前最痛苦的莫过于减体重了。而这次在雅典,张国政恰恰是所有运动员里减得最多的。说起那段日子,张国政感觉真是不堪回首:“可别提那段日子了,太痛苦了!一周的时间里减掉了7.2公斤,最后4天根本什么都没吃。比赛完,我觉得我的胃都要穿孔了!”

赛场外的张国政其实是个单纯率真的人,好比他在赛后当着所有人叫电话那头的妻子“宝宝”,并毫不羞涩地说“老婆,我爱你”,似乎完全不像内敛的东方人。但在听过太多感谢领导、感谢教练之类的赛后感言时,张国政的表白显得天真却令人感动。

张国政与妻子高文娟可谓是一见钟情。1999年,张国政去看望北京体育大学的同乡,无意中见到了当时还是北体大某班班长的高文娟。“她像一道阳光,照亮了我的生活”,张国政笑言:“我见到她,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一见钟情。”就这样,张国政展开了他的爱情攻势。备战八运会时,远在云南的他每天都和心爱的人交换一次书信,从未中断。细心的关怀,加上浪漫的“鬼主意”,张国政慢慢地赢得了高文娟的心。

从相知相恋到结婚一路走来,高文娟见证了张国政事业的起色与辉煌。虽然不常见面,张国政却格外疼爱妻子:“说真的,我老婆才是最不容易的!她比我棒多了,没有她,我不可能有今天的!”“那个时候她的条件比我强多了,和我在一起后,我们真的是一穷二白,完全是从头开始。可她一句怨言都没有,默默地支持了我这么长时间!”看到张国政赛后接受访时哭着说:“老婆,你辛苦了”,高文娟的眼睛湿润了。

不管对于举重还是对于爱情,张国政都取了最为直接的爱的方式:我爱举重,我就好好练,即使不一定拿金牌;我爱妻子,我就告诉她,哪怕全世界都听到!〓

罗雪娟:泳池“猛兽”,对手越强她越兴奋

2年前的全运会赛场上,17岁的西子姑娘罗雪娟向泳池黑幕公开宣战。2年后的奥运赛场上,罗雪娟以咄咄逼人的气势席卷了雅典的泳池,为中国夺取了8年来的第一块奥运游泳金牌。不仅用刻苦和实力证明了自己,也赢得了中国游泳在国际上的声誉。

泳池中的“猛兽”是罗雪娟的自喻,但这个“猛兽”却是世界上最漂亮的“猛兽”。生活中的罗雪娟是个“腿快手快不如嘴快”的率直女孩。夺冠后一句“感谢所有关心我、喜欢我和憎恨我的人”一如她那争强好胜、我行我素的性格。“对手越强,我越兴奋”,是她出征前对担忧她的人说的。“我与西方选手最大的不同就是,总是在最后关键的时刻爆发,因为中国人本来就是很含蓄的。”这是她夺冠后对半决赛成绩落后的释疑。

罗雪娟的孝顺是出了名的。在她还很小的时候,爸爸罗国安就因肝病而病退,一个月只有300多元工资;妈妈则是百货公司一个普通的营业员。一家人全部的收入还不到800元,而罗爸爸的病情又一度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罗雪娟陪伴着父母一同走过了那段最艰苦的日子。在父母眼里,罗雪娟是个听话的乖孩子。为了给家里省钱,她穿得比别人朴素,也不像其他女孩那样爱吃零食。现在一有机会,罗雪娟就会陪父母逛街。外出比赛时,她也总不忘给父母带些礼物。罗雪娟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尽自己的能力让父母过上安心舒适的生活。

对于自己的感情生活,这位泳坛美女公开了自己的择偶标准:“因为我在游泳队待久了,见到好身材的帅哥多了,至少我以后的男友在这方面不要差吧。不过,话说回来,这些也不是很重要,关键是他要有能力,在自己的领域不说是世界级,至少也要出类拔萃。”

罗雪娟的可爱,不仅因为她骄人的成绩,还因为她的直率和风趣、有才识的语言。

刘翔:追风少年,缔造中国田径神话

12秒91,这是无数中国人不能忘却的数字,黄皮肤的中国人刘翔,令中国人自豪,让亚洲人骄傲,全世界都为之惊叹!当这位“风之子”披着国旗跃上百米跨栏冠军奖台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魅力四射、健康阳光的大男孩;当他面对镜头,向世人宣告“中国有我,亚洲有我”时,我们感受到的,是这个天之骄子的自信与霸气!就是这个赛场上咄咄逼人的追风少年,生活中,却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普通邻家男孩。

刘翔的父亲刘学根是“老三届”下乡知青,返城后在上海市自来水公司当司机,母亲吉粉花是一家食品企业的职员。

刘翔从小就非常懂事,也特别体贴父母和孝顺长辈。自从刘翔有了自己的收入后,几乎所有的亲戚朋友都收到过他的礼物,就连邻居也不例外。爷爷腕上戴的手表就是刘翔到日本比赛时买的。但令刘翔永远无法释怀的是,他再也没有机会报答疼他、宠他、亲手把他带大的奶奶。

奶奶病重时正是2001年九运会前夕,白天已经到医院看过奶奶的刘翔第二天就要离开上海。那天晚上刘翔收拾着行礼,心里却始终放不下住院的奶奶。晚上十一点半了,刘翔让爸爸陪他再去一次医院。

临别前,泣不成声的刘翔恳求爸爸答应他,一定要把奶奶治好。

11月23日,老人与世长辞,而此时的刘翔正在千里之外参加着比赛。家人直到他当天晚上比赛结束才把这个消息告诉他。第二天一早,刘翔匆忙赶到了家中,他来到奶奶遗体前,俯下身,静静地,久久不动。

在刘翔事后补记的训练日记中,只有这样一段内容:“早上6点30分,奶奶与世长辞,享年78岁。下午四乘一百米。”

现在,21岁的刘翔还是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政法系2001级的大学生。平时,刘翔每天训练2小时,其余时间就像其他学生一样,看书、上网、唱歌。

在世界田径短跨的舞台上,我们欣喜地看到,刘翔正开始书写着属于他的时代!

冼东妹:青岛媳妇,11年修炼终成“正果”

从1993年进入国家队,到这次拿到雅典奥运会冠军,冼东妹可谓“十年磨一剑”。但回顾她的运动经历,这次夺冠其实早有“伏笔”。

冼东妹还是小队员时就有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头,和老队员摔老是输,输了就哭。但是哭完了,就再上去和人家摔,直到摔赢对手为止。正因为有这股子拼劲,冼东妹在国内的比赛中战绩极为辉煌,而却总是无缘世界大赛的冠军。这次首征奥运,就一举夺魁,难怪冼东妹的教练刘永福百感交集地说:“柔道不练上个10年,不要想拿冠军!”用她丈夫刘波的话说:“比赛只有1分07秒,但东妹却为之奋斗了十几年。”

冼东妹是名副其实的“青岛媳妇”,老公刘波恰好也是练柔道出身的运动员,性格豪爽、对人体贴。早在去雅典之前,冼东妹就说如果夺冠,真的要歇歇了。因为在东妹心中有桩遗憾,就是领了结婚证后还没有度过蜜月。

已年近30的冼东妹是在2002年亚运会之前领的结婚证,当时上午登记,下午就到了国家队报到。因为没有时间,当时在广州没有举行结婚典礼,只在冼东妹的老家请亲戚一块儿喝了场喜酒。屈指算来,两人认识了10年,可在一起的时间总共也只有1年多一点。冼东妹到雅典后,刘波每天都要和她通电话,不断地鼓励她:“我始终相信你是最棒的!”话虽这样说,但在东妹夺冠后,这个堂堂七尺的汉子却再也无法忍住激动的泪水。

领奖台上,冼东妹眼中的泪水全世界都可以看到,但是在众人之前流泪并不是这位倔强的广东妹子的个性。几次伤病、几次退出然后再几度出山,只有这位29岁的老将自己才知道这枚奥运奖牌的分量。最后一次大赛机会,冼东妹没有错过,一枚沉甸甸的奥运金牌,是冼东妹给自己十几年柔道生涯的最好总结。

奥运冠军背后的艰辛故事

焦刘洋,有关杨文意的故事每天都陪伴着。

张继科,每一场比赛都看成对自我的挑战,“勇于超越昨天的自我”。

仲满,相比欧洲选手得天独厚的优势,必须付出无数倍的努力才能超越他们。

邹市明,在饱受伤病折磨下,不断用意志战胜伤痛。

邹凯,经历了上万次的重复,不计其数扎实练习正是他的超越之道。

熊倪,少年时的历练,成就未来的辉煌,信念就是对成功的坚持。

李宁,失利之痛,学会了坚强,超越自我,一切皆有可能。

罗雪娟,成功源于自信,用汗水谱写的金色辉煌,凭借着顽强的意志获得人生的成功。

刘国梁,挫折学会成长,品德比技术更重要,在坚定与坚持中赢得尊重。

伏明霞,微笑中的艰辛,拒绝失败,做最好的自己。

皮斯托瑞斯,来自南非的“刀锋战士”,在上帝面前,我们是平等的。我能和他们跑得一样快。

滕海滨,手臂受伤无法参赛,中国男子体操队的金牌有他一份。

贝加伊,阿尔巴尼亚,试举失败后用实际行动告诉人们,奥运会不只有奖牌,不仅仅是取得成绩,过程或许更加重要。

刘翔,在伦敦奥运会摔倒,随后他用左脚单脚跳行110米,最终到达终点和低头亲吻栏架,他得到了热烈的掌声。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

中国奥运英雄故事

雅典奥运会后冼东妹宣布退役,并于同年10月结束了10年爱情长跑,结婚、生女,终于有了一个完整的家。2007年初,冼东妹相应祖国的召唤,依然重返柔道训练馆,但对于一名已是33岁“高龄”的女队员而言,复出之路注定艰辛,卫冕之路更是布满荆棘,但冼东妹却信心满满。

事业、家庭不可能两者兼顾,冼东妹第一件事情是给5个月的女儿断奶,随后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将体重恢复至比赛标准,并在全国赛一举夺魁。年底举行的团体世锦赛上两度出战,力助中国队登顶,此后相继夺得2008法国超A级赛和匈牙利A级赛冠军,国内最后一站选拔赛“一本”扳倒之前排名第一的李营,奥运积分跃升为该级别第一位并将52公斤级奥运入场券收入囊中。

冼东妹说,自己能重新站在奥运会赛场上关键因素在于心态,放平和了自然也就轻松了很多。同时她还对自己的领导表达了谢意,从复出、训练到每一场比赛,领导从未给过她压力,正因为这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她才有了冲击的柔韧度。

为了备战北京奥运会,冼东妹只能把对家人的思念放在心里,偶尔通过电脑听一听女儿牙牙学语,哑哑学语,尽管听不懂却充满了喜悦,“一路走来我最应该感谢的人就是我的老公,他为我付出了很多很多。”提起丈夫和家人,冼东妹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4年后的北京,冼东妹凭借自己的坚持、毅力和实力,延续了在雅典奥运会的辉煌。此前,冼东妹曾表示,为了圆奥运卫冕梦,除了要感谢很多人外,觉得最对不起的就是她的女儿,相信这枚北京奥运会金牌,将是冼东妹送给女儿最好的礼物。

陈燮霞在番禺榄核镇大坳村陈燮霞的家,她的父亲激动地叫喊“细妹(陈燮霞的小名),加油啊!”陈燮霞8岁就能拉动几百斤的大板车,力气很大,这种天赋让她轻易地被挑进番禺业余体校。

陈细泉对本网记者说:“如果没练举重,细妹一辈子也出不了这个村子。她已经三年没有回家了,现在她妈就盼着她早点回家。”

今年5月,陈细泉曾说起过陈燮霞举重的故事。小学四年级,阿霞被启蒙教练黎炳明挑选到体校练举重,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农村的陈家,并不知道这是一项什么运动。后来看到举重运动员们各个膀大腰圆,在陈细泉的心里,唯一的女儿要长得亭亭玉立,他担心得把陈燮霞从体校领了回来,后来经过教练的解释,他才认识到练小级别的阿霞,在体型上不会有太多改变,这才放下心来。

1999年,陈燮霞成绩优异入选八一队,此后便留在了北京。九年来她回家仅仅三趟,在家的时间加起来不足1个月。最近一次与家人见面已是两年前。父亲还清晰的记得那次情景:陈燮霞一身轻便的运动服,在500米外的村委会办公室中,由于离家多年,那时村里已经没多少人认得她。

陈家门口栽种多年的龙眼树已经是硕果累累,此前陈燮霞的父母一直舍不得摘。当“细妹”如愿夺得女举48公斤总成绩冠军之后,陈家父母兴奋地摘下树上的果实并且分发给现场的所有嘉宾品尝。

“陈燮霞12岁开始进入伟伦体校训练。”钟成灿是伟伦体校的一位教练,在陈燮霞12岁进入体校接受正规训练后,一直带她到进入八一队。

“女子举重运动员的运动高峰期是在19-20岁,陈燮霞一直坚持到今天,把奥运冠军捧回了家,实在不容易。十几年来,她一直都很努力,很能吃苦,坚持不懈。”

“我一直觉得这个孩子特别能吃苦,领悟力很强。身体素质、动作速度、技术都不错,心理意志都很稳定。但以前在省赛时,陈燮霞的成绩并不突出,2002年7月份还曾经想过放弃自己的举重生涯。”

庞伟

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初中到了回民中学。庞伟的姑姑庞艳春介绍说,庞伟小时候爱玩枪是出了名的,家里边像武器库一样堆满了各种“”,电视里那些打打杀杀的枪战片也对他有一定的影响。“可以说,庞伟跟枪就跟有缘一样。”

2000年,庞伟14岁了。9月份的一天,一个街坊对庞伟说:“你这么爱玩枪,干脆去练习射击得了。”这个提议委实让正庞伟兴奋莫名,玩具枪尚如此好玩且威风,况真枪乎?家长见状,通过一个叫霍红艳的教练找到了保定市第二重点业余体育学校射击中心的张广伟教练。“既然孩子喜欢,就让他练练呗。”当然,也只是“练练”而已,当庞伟在射击上花去大量心思后,直线下降的学习成绩也让父母很是不安。与大多数家长观念相仿,庞伟的父亲庞彦宏、母亲蔡东芳还是希望这个听话的孩子走一条稳妥的道路。“庞伟这个孩子非常听话。眼看着自己刚刚摸到打枪的门道就要离开,虽然嘴上不说什么,可大人还是能看出来他是不愿意的。”庞伟姑姑庞艳春就这么一个侄儿,也见证了当年的艰难抉择。

之所以是艰难抉择,是因为在一般人眼中,学业有成才算人生的正途,所有人似乎都不愿放弃进入这条道的人任何一点可能。但是,鱼与熊掌不可得兼,在兴趣和学业之间,到底该如何取舍呢?张广伟教练找来了,对庞伟的父母表达了这样一层意思:对别的孩子,不练也就不练了,我不说什么,但是对庞伟,不让他练射击才是误人子弟。教练撂下的这句话对庞伟父母触动很大,也改变了他们对“误人子弟”的看法。

2000年,庞伟14岁了。9月份的一天,一个街坊对庞伟说:“你这么爱玩枪,干脆去练习射击得了。”这个提议委实让正庞伟兴奋莫名,玩具枪尚如此好玩且威风,况真枪乎?家长见状,通过一个叫霍红艳的教练找到了保定市第二重点业余体育学校射击中心的张广伟教练。“既然孩子喜欢,就让他练练呗。”当然,也只是“练练”而已,当庞伟在射击上花去大量心思后,直线下降的学习成绩也让父母很是不安。与大多数家长观念相仿,庞伟的父亲庞彦宏、母亲蔡东芳还是希望这个听话的孩子走一条稳妥的道路。“庞伟这个孩子非常听话。眼看着自己刚刚摸到打枪的门道就要离开,虽然嘴上不说什么,可大人还是能看出来他是不愿意的。”庞伟姑姑庞艳春就这么一个侄儿,也见证了当年的艰难抉择。

之所以是艰难抉择,是因为在一般人眼中,学业有成才算人生的正途,所有人似乎都不愿放弃进入这条道的人任何一点可能。但是,鱼与熊掌不可得兼,在兴趣和学业之间,到底该如何取舍呢?张广伟教练找来了,对庞伟的父母表达了这样一层意思:对别的孩子,不练也就不练了,我不说什么,但是对庞伟,不让他练射击才是误人子弟。教练撂下的这句话对庞伟父母触动很大,也改变了他们对“误人子弟”的看法。

在争夺奥运入场券的比赛中,庞伟在省队时的教练张胜阁和多名教练全程陪同,为庞伟制作了详尽的比赛,做了大量工作,这次,庞伟能够再次进入国家队征战奥运,与这些教练的工作是分不开的。

“庞伟是个的孩子。早年,他遇到了张广伟这样慧眼识才的伯乐。到了省射击队,张胜阁教练与他是师徒,也是朋友,对他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代名将王义夫也是庞伟的贵人。在每一个重要的人生阶段,都有这么好的教练带庞伟。有了这些教练的精心安排,我们做家长的才会放心地把孩子交出去。”庞彦宏在电话里对三位教练心存感激。

2000年9月,出于乐观的预期,庞彦宏让儿子选择了退学的决定。回想起当年破釜沉舟的勇气,再看到现在爱枪的儿子已经在与枪的耳鬓厮磨之间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转身,庞彦宏笑得十分爽朗。同时,包括三位教练的很多人,连同庞伟自己都相信他会在射击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他曾在一次接受记者访时表示过,他的偶像是王义夫,他的理想是做这位奥运冠军的接班人,北京才是冠军之路的开始。

2006年,庞伟於克罗地亚举行的萨格勒布世界锦标赛中与林忠仔和谭宗亮组合,并於男子团赛10米气的预赛压倒俄罗斯,以首名姿态晋身决赛,最终赢得金牌。在之后进行的男子个人10米气决赛以683.3环夺得金牌。12月2日,他在2006年多哈亚运,他再次与林忠仔和谭宗亮组合参与男子团体10米气小项,在决赛中,他们以1744环以4环之差胜南韩,赢得中国於该届亚运中的第6面金牌,当中,庞伟取得588环的成绩。3日后的男子团体50米小项决赛,庞伟与谭宗亮及徐坤以1682环赢得金牌,是庞於亚运中的第二次金牌。

郭文珺

19年,13岁的郭文珺进入了西安市军体校,举起了心仪已久的,但在最初的时候,她并没有表现出超人的天赋。2003年城运会上,发挥欠佳的她仅打了个第九名,文珺顿时心灰意冷,再加上她的年龄也不适合再继续打青少年比赛,队里就让她先休息调整一段时间。郭文珺在家里没呆多久,就出去打工了。在商场里的一个卖体育服装的柜台,郭文珺找到了一份售货的工作。打工不易,对于从8岁起便一直在队里过训练生活的郭文珺来说更是如此。上班不能迟到,下班不能早退,对老板要言听计从,对顾客还要赔上笑脸。艰辛的打工生活让小郭感觉到——训练虽然枯燥,但也是一种幸福。

“真的放下了枪,才知道有多么爱它。既然是真的热爱射击,那又为什么要放弃呢?”这样的念头反复在郭文珺的脑海中回荡。最终,度过近一年的打工生涯后。在家人和恩师黄彦华的鼓励下,郭文珺终于重新鼓起勇气,再度举起了心爱的。

再度踏进市军体校的射击馆,带着“既然决定回来,就一定要打出个名堂来!”的誓言,埋头苦练的郭文珺,很快便显示出了超人的射击天赋。对此,当了她八年教练的黄彦华深有感触。“这孩子不管从技术上还是比赛的状态上,都很不错,特别是心理素质上,自我控制特别好。各方面都是个练射击的好苗子。”

2006年3月,刚刚入选国家队不到半年,郭文珺便一鸣惊人,一举夺得气团体金牌、个人银牌,首次出国参赛就赢得满堂彩。以至于王义夫竟然公开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这孩子,就是一块射击的料,她是一百年才会出一个的射击天才。”

王总教练的眼光果然独到。2008年8月10日,入选国家队仅2年多,首次亮相奥运会的郭文珺,便在队友任洁失手的不利情况下,时隔八年重新为中国夺回女子气金牌,也写下了西安奥运历史上一页辉煌的新篇章。 来源《西安晚报》

张湘祥

张湘祥从8年前悉尼奥运会男子举重铜牌到北京奥运会的金牌,奖牌的色彩更加灿烂,王者回归。每个奥运冠军的背后都有着让人动容的故事,张湘祥也是如此。 一个只有25岁的老将,从17岁一战成名到后来因伤昏迷两天两夜,举重到底给自己带来了什么?这个问题就这样成为了张湘祥挥之不去的噩梦。好在,风雨过去见彩虹。因为热爱,举重带给张湘祥的果然还是快乐。一枚北京奥运会的金牌,这一刻,张湘祥的笑容是那样的灿烂。

小顽童17岁成名

张湘祥从小就没吃过苦,练举重纯粹是因为身体条件太好了。

张湘祥出生在福建龙岩,他的父亲张雨和是做装潢生意的,家境算是不错。幸福的童年在欢笑中度过,张湘祥从小就显示出了过人的力量。“八九岁的时候,他就能提得动平常只有大人才能提的一桶水了,加上比较胆大调皮,因此从小就显得活泼,像个小顽童。”张湘祥的母亲黄玉曼说。

力气这么大,又调皮,得给他找个地方管起来。在启蒙教练朱日平的执著下,本来很心不甘情不愿的小张湘祥就这样走上了举重之路。从8岁进入龙岩少年体校练习举重,12岁时张湘祥就被北京体育大学的谢勇教练选入北体大竞技体校。1999年,张湘祥首次参加全国大赛一鸣惊人,在全国举重冠军赛上独揽56公斤级抓举、挺举和总成绩3枚金牌。于是,他顺理成章进入国家队,并成为了国家举重队最年轻的选手。

一年后,2000年9月16日,年仅17岁的张湘祥踏上了悉尼奥运会的赛场,他最终获得男子56公斤级铜牌。一战成名,张湘祥成为了中国举重史上最年轻的奥运奖牌得主。

少年英雄多磨难

悉尼奥运会归来后,就在张湘祥的实力再次逐渐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时,一个让他至今都胆战心惊的意外发生了。

2003年,张湘祥备战雅典奥运会时在训练中腰部受伤,医生在为他打封闭时将药水打到了他的腰椎里,张湘祥立刻陷入了昏迷,而这一昏迷就是两天两夜。“到了第三天才有知觉,算是保住了命。”张湘祥回忆说,“醒了之后,恢复了一段时间。但是心理那关是怎么也过不去。”张湘祥对自己的前途产生了怀疑。

强势回归 再创辉煌

“举重对我到底意味着什么?随着北京奥运会越来越近,我也越来越明白了。我热爱举重,我要在举重台上证明自己,这难道不才是最重要的吗?”张湘祥说。

就这样,2006年,张湘祥重新出发。当年就获得了全国冠军赛62公斤级亚军,2007年则拿到了全国锦标赛的冠军。然后就是最关键的奥运选拔赛。今年4月在泉州举行的选拔赛中,在自己的家乡父老前,张湘祥用3个第一宣告他的强势回归。

“现在的我和8年前已经不同了,这些年经历了太多,而我也长大了。”张湘祥说。“北京奥运会之后,我也将有可能退役。”昨天比赛结束后,张湘祥这样说,“如果离开举重并不是我对举重没有感情,而是想知道自己除了举重还能不能做得更多、更好。”